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规划设计 > 规划设计

山东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2-02-16| 浏览次数:

 
 
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局)、发展改革委,有关市畜牧中心:
       为促进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全国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我们组织制定了《山东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畜牧业发展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1月1日

山东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性产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打造全国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需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主要成就。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保障食物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畜牧业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功能作用深切提升,工作运行深入调整,成功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发展形成万亿级产业链。202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2572亿元,居全国前列。肉、蛋、奶产量分别为722万吨、481万吨、241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一位、第四位。“十三五”以来,肉蛋奶年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占全国10%,稳居首位,可满足国内1.5亿人的消费需求。全省饲料企业1997家、产值1561亿元,居全国第一;兽药企业292家、产值144亿元,居全国第一。屠宰企业799家,销售额2200亿元,居全国首位。全省畜禽养殖、饲料兽药、屠宰加工、畜牧服务业等一二三产已达万亿规模,吸纳城乡直接就业300万人,畜牧业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加快。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畜禽规模养殖比重84%,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476个、标准化生猪屠宰企业17家。良种化、智慧化水平持续提升,畜禽良种覆盖率93%,80%的肉鸡、90%的蛋鸡实现全程机械化养殖,创建智慧畜牧业基地和牧场135家,鲁西黑头羊新品种打破了肉用绵羊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畜牧业科技贡献率67.5%。品牌化、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齐鲁畜牧”公用品牌享誉全国,建成国家级畜牧产业园区4个,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隆起,疫病防控和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平台经营新模式、一二三产融合新业态蓬勃兴起。
        三是重大动物疫病实现有效控制。胶东半岛建成全国唯一的免疫无口蹄疫和无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疫区。全省建成“无疫小区”6个、牛羊布病净化县6个、动物疫病净化场171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高标准建设提升87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9处动物隔离场,县级兽医实验室全部具备病原学检测能力。建成81家专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病死畜禽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120个县完成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在规模养殖场推行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实施养殖场网格化风险分级监管,首推非洲猪瘟企业自检和第三方委托检测,创新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和实名制申报管理,养殖场户防控意识、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四是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全省累计创建各类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400多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1059个、绿色畜产品125个、地理标志畜产品35个、畜产品品牌企业66家。创新开展鲜鸡蛋“双证制”管理试点。打造“齐鲁畜牧”公用品牌,山东优质蛋品联盟成为全国首家鲜鸡蛋公用品牌。针对肉蛋奶等大宗消费产品,省级每年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2万批以上,畜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超过98%,牛奶连续10年未检出三聚氰胺等禁用物质,全省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五是农牧循环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全省累计实施粮改饲260万亩,种植优质高产苜蓿11.4万亩,年提供优质饲草料750万吨,奶业振兴势头良好,万头牧场达到22家,规模奶牛场优质青贮饲料覆盖率100%,种养结合更加紧密。全省56个县整县制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3.2万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基本确立了散户“就地还田、直接利用”、小型养殖场“自产自销、协议消纳”、大型养殖场“加工制肥、分散利用”、第三方处理中心“集中收集、专业处理、商品生产”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比全国任务目标高15个百分点。
        (二)面临形势。
        经过40多年快速发展,山东畜牧业历经数量增长、结构调整、质量改善、安全提升四个阶段,体量规模明显增长、结构布局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正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提升。“十四五”是进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风险挑战很大、机遇前所未有。
        一方面,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一系列“两难”问题。
        一是消费要求升级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畜产品消费升级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数量需求基础上的质量需求,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要绿色健康;其二是基本需求基础上的个性需求,更加注重方便快捷、情感共鸣;其三是大众需求基础上的高端需求,高品质、高附加值消费越来越旺盛。与之相对,数量充足、质量过硬、多元多样的有效供给还有较大差距。数量方面,稳定充足供给并不牢固,猪周期、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导致生猪供应紧张、价格大涨给了我们极大警示;质量方面,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等问题时有发生,还没有达到完全过硬、放心的水平;多元多样方面,有品质、有特色的产品不多,高端产品对进口依赖较大。
        二是环境条件趋紧与资源要素约束的压力相互叠加。外部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畜禽种源“卡脖子”的问题,饲料粮稳定供应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更紧迫,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压力徒增。同时,规模养殖用地指标紧张,大项目找地难;畜禽养殖特别是中小场户贷款难问题都还没有很好解决;人力资源的制约也越来越突出,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叠加,畜牧业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是竞争压力增大与创新转变偏慢的问题更加紧迫。从全球看,我们的大宗产品不具有成本优势,而高端产品又不具有品质优势,导致进口冲击越来越大。从全国看,南方省份凭借资金技术优势,正在加速渗透外溢,一批龙头企业在全国展开布局;中北部省份依托土地劳力优势,吸引汇聚大项目落地,产业配套日趋完善。而我省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群山少峰”的格局。总体规模很大,但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不多;市场主体很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投入低效益的上游,话语权不强;畜产品产量很大,但多是同质化、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说明我们在现代生产新技术、一体经营新模式、融合发展新业态方面创新转变偏慢了。
        四是承担任务加重与支撑保障不足的现实仍然存在。畜牧兽医工作促进产业发展的经济职能、控制安全风险的社会职能、废弃物处理利用为主的生态职能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但相应的支撑保障却比较滞后。工作机制不够顺畅,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基层一线缺钱、少人,总体工作条件比较简陋,少数地方甚至基本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都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畜牧业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是位置摆布提上新高度。畜牧业作为农业高质高效的关键引领、乡村宜居宜业的有力支撑、农民富裕富足的有效策源,承载功能不断拓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支撑性作用更加凸显,人民群众更加关心关切,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关注支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牵引。
        二是政策支持迈上新层次。从全国看,种业、生猪、动物疫病防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推动,调动各方资源聚力攻坚突破。从我省看,初步构建起覆盖财政、金融、用地、环保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政策支持体系,投入更加精准、撬动更加有效、配套更加完善、保障更加有力。农业农村部明确支持打造全国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迎来了率先突破、领先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是内生动力得到新加强。高质量发展已形成高度共识,智能装备、数字技术与畜牧业融合不断深化,平台经营新模式蓬勃兴起,三产融合新业态持续壮大,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样板,改革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
           “十四五”是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迈进、打造全国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的关键时期,必须凝心聚力,持续深化扶持,奋勇开拓创新,努力开启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新征程。
        二、“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现代养殖、动物防疫、加工流通、饲料兽药、监管服务五大体系,实施畜禽种业攻坚、区域防控拓展、质量安全提升、农牧循环深化、融合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提速、支撑服务保障七大行动,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建设高标准生产优势区、高水平保护示范区、高效率融合先行区、高效能治理引领区,打造稳产稳供、高质高效、创新创造、引领引导的全国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及社会资本投入,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发展机制。
        二是坚持高质发展、保障供给。优化畜牧业结构布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优质畜产品供给,加快畜牧业提质增效,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
三是坚持农牧结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畜牧业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推进种养配套、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畜牧业。
四是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畜牧科技基础和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着力解决一批事关长远发展和“卡脖子”问题,强化技术推广,建设完善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省肉蛋奶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8%,科技贡献率达到70%,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高,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建设见效成势。到2030年,结构布局更加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齐鲁样板全面成型。
        ——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畜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持续提升,集群发展优势更加突出;畜禽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联合育种和自主培育步伐加快;畜禽养殖设施装备不断加强,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安全治理得到新提升。综合防控措施全面落实,无疫省建设全面完成,区域化疫病防控不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实现有效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日益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畜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日见成效,新型养加销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全面实施,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断健全,动物防疫长效机制日益完善。
        ——调控扶持取得新成效。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依法治牧迈上新台阶。财政、金融、土地、市场调控等政策措施深化拓展,畜牧业政策扶持体系日益完善。市场监测预警持续加强,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
        ——工作运行构建新格局。省市县三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队伍不断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队伍日益健全,畜牧兽医执法持续强化,基本 构建起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相互协调、运行顺畅的体制机制。
 
 
畜牧业“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属性
肉类产量(万吨) 722  810 预期性
蛋类产量(万吨) 481  440 预期性
奶类产量(万吨) 241  260 预期性
畜牧业产值(亿元) 2572 2800 预期性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 25.2% 27% 预期性
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67.5% 70%  预期性
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 84% 88% 预期性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0.1 ≧90% 约束性
        三、产业布局
        (一)生猪。
        1.思路目标。坚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生态环保、提升品牌”的发展思路,到2025年,全省生猪出栏量稳定在4906.5万头,猪肉产量421万吨,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0%,产业素质明显提升。
        2.产业布局。夯实潍坊、济宁、德州、临沂、菏泽等传统生猪主产区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养殖水平,建设现代生猪生产基地;强化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枣庄、威海、日照等适度发展区建设,对接都市高端消费和国际市场,提高自给率和生产效率,培育现代产业化龙头,发展高效现代养猪业和优质特色肉猪产业;引导东营、泰安、聊城、滨州等潜力区发展,挖掘增产潜力,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打造现代高效生猪养殖基地样板;重点抓好62个生猪生产重点县,强化家庭农场精细化养殖,提升生猪基地建设水平。
        3.发展重点。一是结合土地承载力发展生猪养殖,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二是实施遗传改良计划,培强做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三是提升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加快主体培育;四是加快撤停并转,提升屠宰加工水平,构建养殖、屠宰、加工的一体化全产业链条,强化生猪产销衔接;五是加强养殖、调运、屠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各环节监管,统筹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二)奶业。
        1.思路目标。坚持“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利益联结,共享共赢”发展思路,到2025年,奶类总产量达到260万吨,全省奶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奶源基地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2.产业布局。以乳品加工为引领,进一步优化全省奶源布局,重点发展“两区一带”优势奶业产区。建设包括济南、淄博、东营、泰安、德州、聊城、滨州等市的济南都市圈现代奶业加工示范区,依托区域内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奶业种质资源创新,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现代奶业产业集群,提升乳制品精深加工;建设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市的半岛城市群优质高端奶业区,巩固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高产奶牛核心群,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兼顾发展乳肉兼用牛和奶山羊,培育特色品牌;建设包括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等市的鲁南现代奶业隆起带,加快奶牛改良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区,因地制宜发展乳制品加工企业,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3.发展重点。一是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良种繁育及推广;二是完善乳制品加工和流通体系,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提高乳品企业竞争力;三是密切养殖加工利益联结,培育壮大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四是深化草畜结合,推进粮改饲发展,加大地缘性饲草料开发利用;五是丰富品类结构,推进专用型奶牛、乳肉兼用牛以及奶山羊为梯次结构的乳制品品类加工产业发展,构建山东特色乳品品牌;六是加大乳制品消费引导,着力加强品牌建设,树立奶业良好形象,积极引导乳制品消费。
        (三)肉牛。
        1.思路目标。坚持“高端引领、育繁并重,规模化养殖、一体化运营”的发展思路,到2025年,基础母牛产能稳中有升,肉牛屠宰加工优势显著增强,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日臻完善。
        2.产业布局。重点开展肉牛“两区一带”建设。建设包括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的沿黄肉牛优势带,巩固传统优势,推广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业,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包括枣庄、日照、临沂等市的鲁中南肉牛稳定区,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打造传统特色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建设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市的胶东乳肉兼用潜力区,发展乳肉兼用型母畜,提高育肥效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3.发展重点。一是加大地方品种牛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提高基础母牛产能,提高繁殖效率;二是加大肉用、乳肉兼用牛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力度,积极培育适合我省饲养环境的新品系;三是加强肉牛饲养管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四是加快品牌建设,开展公共区域品牌认证,促进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品牌化发展;五是加快肉牛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全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肉羊。
        1.思路目标。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增产提质、延链补链”的发展思路,到2025年,优势品种资源竞争力明显增强,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升,一体化产业运营发展加快,肉羊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
        2.产业布局。按照“一带两区”肉羊养殖优势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巩固提升沿黄肉羊优势产业带,主要包括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9市; 稳量提质鲁中南肉羊产业区,主要包括枣庄、日照、临沂3市;提质增效胶东半岛乳肉兼用产业区,主要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4市。
        3.发展重点。一是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充分挖掘肉羊地方遗传资源潜力,加强地方品种保护、选育和利用,深入实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质肉羊新品种;二是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加快建立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集饲料营养、畜舍设计、设施设备、饲养管理于一体的现代肉羊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三是加快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强肉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积极推进肉羊产业集群建设,加强羊肉品牌培育;四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实施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布鲁氏菌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治计划。
        (五)肉鸡。
        1.思路目标。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创新引领、持续走在前列”的发展思路,到2025年,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稳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全产业链运行效率明显提升,现代化肉鸡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建成。
        2.产业布局。提升烟台、潍坊、青岛、临沂、聊城、德州等白羽肉鸡主产区的标准化养殖水平和品牌化经营水平,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加快聊城、德州等817肉杂鸡优势产区的标准化养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促进817肉鸡提质增效;推进泰安、临沂、济宁等黄羽肉鸡优势区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优化鸡肉供给结构,提高中高端市场占有率;加快塑成胶东、鲁西两大肉鸡产业集群互促、引领,白羽肉鸡生产为主体、817肉鸡为特色、黄羽肉鸡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3.发展重点。一是加大肉鸡育种力度,加快存量种质资源特别是地方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高肉鸡核心种源保障能力;二是提升绿色健康养殖,从源头保障产出优质、产品安全;三是推进肉鸡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行业整体效益;四是提升肉鸡产业一体化经营水平,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引导消费,拓展市场空间。
        (六)蛋鸡。
        1.思路目标。坚持“稳增产、优供给、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到2025年,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产量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优质蛋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品牌培育取得明显突破。
        2.产业布局。加快德州、济宁、菏泽、聊城等传统蛋鸡养殖主产区提档升级,提升济南、青岛、烟台、东营、威海等地鸡蛋区域自供水平和优质蛋品供应能力,引导鸡蛋生产布局向养殖密度低的土地富裕区、粮食主产区转移。力争每市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本土鸡蛋生产企业,形成多点开花的鸡蛋供应局面。
        3.发展重点。一是加大地方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加快自主育种工作,满足多元市场需求的种业供给;二是加快养殖设施装备升级,加快现代化生产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完善蛋鸡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提高优质蛋品供给水平;三是加大鸡蛋品牌培育力度和产品推介力度,提高我省品牌蛋在省内、全国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四是推动鸡蛋深加工,提高蛋品附加值,拓宽鸡蛋消费渠道和市场空间。
        (七)水禽。
        1.思路目标。坚持“优质高效、绿色生态、产业培优”的发展思路,到2025年,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提升,饲养结构更趋合理,产出供给质量明显提高,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
        2.产业布局。提升临沂、潍坊、聊城、泰安、德州等肉鸭主产区,济宁、德州等蛋鸭主产区以及聊城、潍坊、烟台等鹅主产区的标准化养殖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引导东营、滨州、菏泽等肉鸭潜力区发展聚落式全产业链经营,引导淄博、潍坊等蛋鸭潜力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引导济宁、德州、菏泽等鹅潜力区发展绿色高效生产,加快养殖模式转变,提升绿色生产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3.发展重点。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模式特别是环保清洁生产技术模式的创新与推广,提高行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二是完善种禽繁育体系,规范种禽生产经营,提高雏苗供给质量,推动鸭、鹅新品种选育,促进优良地方品种选育扩繁;三是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优化从业主体结构,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和知名品牌,扶持繁育、养殖、加工和销售一体化企业发展;四是加强鸭鹅产品消费引导,提升消费市场空间。
        (八)兔。
        1.思路目标。坚持“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兔产业健康发展,形成现代兔产业的配套生产技术,到2025年,自主培育品种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健全良种扩繁推广体系,家兔规模养殖和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
        2.产业布局。提升青岛、临沂兔育种核心区,辐射带动聊城、潍坊、淄博、枣庄、菏泽、日照等地兔产业发展,以现有优势区域为基础,积极布局肉兔、獭兔、长毛兔、实验兔和宠物兔协调持续发展。
        3.发展重点。一是加强家兔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提升家兔育种能力和水平;二是集成工厂化模式下高繁母兔及商品兔的营养、饲料、环控和疾病防控等技术,提高母兔生产效率;三是持续推广兔人工授精、全价颗粒饲料配制和疾病防控等专业技术,提高养殖水平;四是科学引导兔肉消费,拓展兔业发展空间。
        (九)蜜蜂。
        1.思路目标。坚持“良种化、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到2025年,品种培育及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蜂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2.产业布局。以我省蜂业优势区域临沂、潍坊、烟台、济宁、日照为核心,加快转变方式提质增效、优化布局绿色发展、龙头带动融合发展。加强中、西方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优化我省蜜蜂活体种质资源库;推广蜜蜂、熊蜂、壁蜂等蜂种的适度规模化饲养技术,优化我省的授粉蜂资源库。
        3.发展重点。一是加快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开展优质、高产、抗逆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及蜜蜂抗逆生物学育种工作,加强选育优良品种;二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开展蜜蜂饲料、蜜蜂药物、蜂机具、智慧蜂业技术等标准化模式研究推广,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三是强化蜂产品质量安全,开展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蜂蜜品质(快速)鉴别技术研究利用,建立蜂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四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改善蜂农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养殖管理技术,增加养殖效益。
        (十)驴。
        1.思路目标。坚持“种业引领、品牌驱动、模式升级、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到2025年,毛驴品种资源优势显著增强,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水平明显提升,驴养殖效益大幅提高。
        2.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德州、聊城、滨州等毛驴产业优势区域,积极打造全国良种驴供应基地和驴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强品牌建设,引领驴产业升级。大力引导济南、烟台、菏泽、潍坊等具备一定毛驴饲养基础的地区加快扩繁场和规模化育肥场建设,做大做强毛驴产业。
        3.发展重点。一是强化原种场建设,以德州驴为主打品种,以现有的6个原种场为核心,加快培育种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种业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加快驴良繁体系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规模化养殖配套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推广驴人工授精和高效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四是大力推动阿胶、阿胶膏、肴驴肉和涮驴肉等地方特色驴产品开发,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和知名品牌。
        (十一)毛皮动物。
        1.思路目标。坚持“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市场化销售”的发展思路,到2025年,产业配套服务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良种覆盖率、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2.产业布局。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重点发展水貂、狐狸养殖,临沂、聊城、菏泽重点发展獭兔养殖,大力提升专业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形成产业相对集中的优势区域,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
        3.发展重点。一是重点推进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约化、信息化、设施化进程,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与保障体系,积极推动优质皮张品牌评定和皮张拍卖行建设;三是加强市场分析与研究,促进生产销售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四是加强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环境治理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有效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畜禽种业自主创新。
        1.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全面落实畜禽遗传资源分级保护要求,坚持以保为先、保用结合,实现地方品种应保尽保。开展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摸清全省畜禽遗传资源家底。加强保种主体管理,开展种质资源登记。组建山东省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建设国家级区域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改扩建省级保种场(区、库)30个以上,改善资源保护条件,提高资源保护能力。加强种质特性和特色基因挖掘利用,做好地方特色品种深度开发,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2.开展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创新育种组织和运行机制,利用种业提升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科技专项等,通过杂交创制常规育种技术和基因组选择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加快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加强地方品种扩繁与持续选育,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展引进品种选育提高,打造本土化品牌。落实国家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启动实施省级主要畜种遗传改良计划,建立性能测定、遗传评估、育种技术研发应用、评价示范和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组织育种攻关,“十四五”时期实现种质创新突破。
        3.加快畜禽良种繁育推广。着力提高核心种源保障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商业化育种企业。支持联合育种组织发展壮大,实现产业上下游和横向联合。加强体系建设,提升核心育种场选育水平,提高繁育场供种能力,扩大良种推广应用。完善种畜禽测定站(中心)建设,加强种畜禽测定及质量检测,推进种畜禽场疫病净化,提高种畜禽质量安全水平。
        专栏1 畜禽种业自主创新重点工程
1.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推进畜禽遗传资源分级保护,改善资源保护条件,提高资源保护能力,改扩建省级保种场(区、库)30个以上,建设国家级区域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实现遗传材料保存能力达到10万份。
2.种质自主创新工程。围绕猪、牛、家禽等优势畜禽,启动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开展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及“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 到2025年,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配套系)5-10个,争取在家禽、奶牛等育种方面实现突破。
3.种业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人才、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夯实研发创新基础设施,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做精做专,进一步提升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
        (二)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1.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提高良种应用、设施装备、疫病防控、粪污处理水平,加快智能化、现代化装备普及应用,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推广家禽、生猪立体养殖,加快牛羊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大型规模养殖场及新上项目落地,提升中小场户养殖水平,逐步降低散养比重。加快良种繁育、高效养殖、疫病防控、精深加工、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培育样板企业,加大典型示范。
        2.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稳步提升一级种猪场存栏规模,提高生猪核心产能;巩固传统主产区优势,推进生产重心向环境容量大、饲料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序转移;引导养殖、屠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体化区域性聚落式生猪基地。提升专用肉牛生产水平,加大奶牛肉用开发力度,注重乳肉兼用牛发展,依托沿黄肉牛产业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牛肉供应基地,巩固提升基础母牛产能,推动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牛肉供应能力。发挥小尾寒羊、鲁中肉羊、鲁西黑头羊、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等多胎高产品种优势,推行适度规模舍饲养殖,挖掘沂蒙黑山羊、莱芜黑山羊等地方品种资源优势,加快胶东半岛奶山羊公羔集中育肥和异地育肥,增强供给能力。发展奶牛规模牧场,培育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打造白羽肉鸡山东品牌,升级817肉鸡(肉杂鸡)生产模式,大力发展黄羽肉鸡产业;加快肉鸭产业转型,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3.推动优势产业群集发展。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发挥政府扶持引导作用,布局全产业链建设,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优良品种、适用技术,打造商品化生产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支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建设,加快品牌创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更多中小养殖场户纳入现代化产业经营组织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对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科技、人才、土地等要素集聚;搭建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建立行业协会、信息网站等,实现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互惠共享,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强镇,建成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畜牧业优势产业集群。
 
        专栏2  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工程
1.标准化示范创建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提高良种应用、设施装备、疫病防控、粪污处理水平,加快智能化、现代化装备普及应用,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十四五”,新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0个左右。
2.畜产品供给保障工程。努力保护生猪产能、夯实猪肉供给基础,加快牛羊等草食动物发展、有序调剂市场供给,进一步提升壮大家禽产业、增强禽肉在肉类供给中的比重和替代能力,优化乳制品结构,增加奶类供给,加快特色养殖发展、丰富产品供给。
3.融合发展推进工程。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政府扶持引导作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提高全产业链效益效率,推动形成胶东半岛肉禽、胶东鲁南生猪、沿黄优势奶业、沿黄肉牛、鲁西肉鸡5个产业集群。
 
        (三)做强做优饲料兽药产业。
        1.积极拓展饲料来源。鼓励饲料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合作社等,通过扩大饲料粮订单种植面积、选种优质饲料用粮品种、开展机械化采收烘干等,提高省内优质饲料粮供给量。组织骨干饲料生产企业利用保税区等积极引进国外粮源加工饲料,协助企业建立东北玉米、粗饲料和新疆棉籽(菜籽)供应山东的稳定渠道。推广饲料精准配制、高效低蛋白日粮配置、绿色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和非粮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引导饲料配方多元化,推动精准配料、精准用料。鼓励生产使用“两低一高”(低蛋白、低能量、高转化利用率)饲料产品,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2.优化提升饲料产业。加快生物饲料、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等研发应用,提升饲料产品品质和利用效率。支持沿海地区豆粕加工企业与饲料生产企业融合发展;加快威海、日照鱼(虾)粉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临沂、潍坊肉骨粉和动物油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青岛、滨州、临沂等市植物油脂粉产业规范发展,帮扶聊城、烟台、临沂等市宠物饲料产业园壮大提升。加强饲料行业安全生产,控制饲料生产企业粉尘、气味排放,宣传推出一批“最美饲料厂”。鼓励饲料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实施全产业链、全球化发展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3.加快兽药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新版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提升兽药产业技术水平,推动兽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省在兽用原料药、兽用生物制品、中兽药、禽用兽药等方面产品优势,提高济南、青岛、潍坊、济宁四市兽药生产区域集中度,积极参与枣庄“中国兽药谷”建设。加快中兽医药产业创新步伐,扶持壮大不少于5家中兽药生产企业。加快发展宠物、牛羊、蜂蚕以及水产养殖专用药,推进研制微生态制剂及低毒环保消毒剂。支持威海市兽医器械产业发展,增强产品标准化水平。继续推进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广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模式.
 
        专栏3 饲料兽药优化提升重点工程
1.千亿级饲料产业培强工程。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集群,提高饲料产品品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形成高附加值原料、饲料添加剂、猪禽商品饲料产品等竞争优势,不断壮大千亿级现代化饲料工业产业集群(链),到2025年,培育百亿级饲料企业7家,饲料企业前20强产量占全省70%以上。
2.百亿级兽药产业培优工程。调整兽用原料药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低残留、动物专用品种,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产品。壮大原料药和生物制品规模,支持济宁、平阴、临邑原料产业聚集区和青岛、济南、潍坊、滨州兽用生物制品聚集区加快发展。引导支持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到“十四五”末,申请新兽药80个以上,培育十亿级兽药企业5家,提升兽药制剂国内外竞争力。
  3.中兽医药产业链振兴工程。健全中兽医药与中医药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中兽医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发展体系,建立全省中兽医药创新平台,围绕中兽医理论、中兽医药创新、中兽医特色疗法、中兽医疗效评价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中兽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中兽医药技术研发中心,培育5家科研生产主体。
        (四)强化动物疫病防控。
        1.深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全面推行养殖场户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加强疫情监测研判和信息管理,推动动物疫病监测净化。实施动物卫生风险分级管理,强化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管理,严格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规范动物诊疗服务。严格动物卫生执法,加强行刑衔接,严查严打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外来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严防传入传播。
        2.深化人畜共患病防控。落实“人病兽防、关口前移”要求,将人畜共患病防控纳入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联合相关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免疫、检测、扑杀、调运监管等综合防控策略,协同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控,从源头前端阻断人畜共患病传播路径。建设省级人畜共患病兽医实验室,开展人畜共患病监测、研究。深入推进牛羊布病和奶牛结核病净化,力争2025年全省一级以上牛羊种畜场全部达到净化标准。
        3.深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加快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和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建设,力争2022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完善青烟威潍日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积极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区。指导企业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鼓励积极创建无疫小区,力争每年建成2个左右。积极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
 
        专栏4 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工程
1.无疫省建设工程。推进动物防疫制度档案规范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配套规定、制度和标准,逐步实现数据云端汇集;开展兽医系统实验室建设提升项目,市县两级全部通过国家兽医实验室考核,具备病原学监测能力,鼓励开展CNAS等认证认可;开展乡镇兽医站、检疫申报点建设,提升动物卫生检疫监督效能,逐步推行无纸化电子出证;严格动物输入(过境),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落地监管,优化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布局,建设省际间动物隔离场和警示标志,建成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和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
2.动物疫病净化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2021-2025年),开展全省种畜禽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猪伪狂犬、蓝耳病等优先防治病种,以及牛羊布病、奶牛结核病等重点动物疫病监测净化。在全省建设一批净化场,做好已建成的净化场监测评估、调运监管,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推动动物疫病由稳定控制向净化消灭转变。
 
        (五)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1. 深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引导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加快养殖异味消除设施推广,推动数字化精准饲喂、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等智慧化装备应用。鼓励规模以下养殖主体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达到“防雨防渗防溢流”要求,引导及时清理圈舍粪污,堆积发酵还田,避免污染环境。支持建设畜禽粪污第三方集中处理中心,推动集中收集、专业处理、商品生产,提高优质粪源有机肥商品化生产能力。
        2.推进农牧循环发展。鼓励规模场通过流转、合约等方式配套土地,支持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等,打造种养结合基地。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为重点,培育粪肥收运处理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提升贮存发酵、还田管网、施肥机械、检测设备等设施水平,推动建立市场化的受益者付费机制。
        3.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快建成集中处理为主,布局合理、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保持90%以上。加强无害化处理监督管理,强化信息化监管应用,健全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保险联动机制,推进保险理赔信息与无害化处理信息共享。落实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探索建立养殖场(户)委托处理病死畜禽付费机制。
  
        专栏5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
1.农牧循环发展工程。以推进粪肥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通过财政补助奖励支持,扶持发展一批企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配送、施用服务,以县为单位构建粪肥还田运行模式机制,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实现县域内粪污基本还田。
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以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为重点,推动建立集中处理为主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提档升级建设,提高病死畜禽收集、暂存、运输、处理建设标准,强化专用运输车辆清洗消毒,到2025年,全省111个收集体系全部建设完成。
        (六)提升科技和装备水平。
        1.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及省重点研发计划、省农业良种工程等科技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畜牧兽医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技术开展攻关。遴选推介产业需求强、应用价值高、技术成熟度好的技术,引导各地结合实际,选择适宜的技术并推广应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培养科技人才,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升级。
        2.大力发展智慧畜牧业。搭建覆盖产业发展全链条、监管服务各环节的一体化智慧畜牧业务支撑平台,推进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互联互通;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畜牧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加大畜牧生产数据智能获取、反馈控制技术及智能设备研究应用,推进畜牧生产领域自动饲喂、自动饮水、自动控温、自动集粪、智能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现代畜牧业信息化支撑能力和科技水平,引领畜牧业转型升级,培育畜牧业发展新动能。
        3.提升养殖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饲草料收获加工、种畜禽性能测定、精准饲喂、智能环控、畜产品采集、畜禽屠宰加工、卫生防疫、病死畜禽处理、粪污处理利用、养殖异味消除等环节全过程机械化。在中小规模养殖场(户)集中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中心,推广应用固态有机肥抛撒机及液态有机肥撒施技术与装备。落实畜禽种类成套设备补贴政策,提高畜牧装备成套设备供给能力,推进主要畜种养殖各环节机械化均衡发展。
 
        专栏6 科技物质装备提升重点工程
1.科技自主创新工程。依托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等,支持生物育种、疫病防控、粪污利用、智慧畜牧等关键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推动肉禽、奶业、猪肉加工等优势产业技术新型研发机构创建,组建山东奶牛种业(产业)创新研究院。提升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水平。
2.智慧畜牧业提升工程。推动一体化畜产品追溯链、畜牧生产管控系统、动物疫病防控系统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深化畜牧业大数据分析应用,提高行业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畜牧应用基地创建,引导涉牧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十四五”期间认定智能牧场80家,示范引领全省畜牧业智慧化发展。
3.养殖机械化提升工程。以畜牧机械装备与养殖工艺融合、畜禽养殖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设施装备配置与养殖场建设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适度规模养殖相适应为路径,抓重点、补短板、强服务、推全程,全面加快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步伐,到2025年,主要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取得显著成效,畜牧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60%左右。
 
        (七)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1.严格畜牧业监管执法。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以“瘦肉精”、药物残留等突出的问题隐患为重点,深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持续保持整治打击的高压态势。加大检验检测力度,强化检打联动和行刑衔接,深挖问题源头,严打违法犯罪行为。扩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范围,直至规模化养殖主体全部实施。
        2.加强畜牧业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大宗优势、地方特色、生态体验等各类企业品牌。加快“齐鲁畜牧”公用品牌建设,建立公用品牌管理标准,支持线上推广和线下体验建设,加强监管服务和宣传推介,定期公布“齐鲁畜牧”品牌产品质量状况,增强和扩大齐鲁畜牧品牌影响力。
        3.推进畜禽屠宰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屠宰企业工厂化屠宰、品牌化经营、冷链化流通、冰鲜化上市、一体化发展,促进屠宰产能调整,压缩过剩屠宰产能,推动兼并重组、减数控量、提质升级,优化行业布局,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不断提升畜禽屠宰行业水平。
 
        专栏7 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重点工程
1.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建立和完善“齐鲁畜牧”公用品牌标准,到2025年,通过“齐鲁畜牧”公用品牌认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加强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宣传,深化产销合作。支持鼓励企业开展鲜鸡蛋分级,提升鲜鸡蛋品牌影响力。
2.标准化屠宰企业创建工程。以“六化”为标准,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屠宰企业积极参与,引导企业“按标屠宰、品牌经营、冷链配送、冷鲜上市”,到2025年底,全省力争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生猪屠宰企业20家、省级标准化示范企业60家。
3.健康肉提升工程。以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围绕从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造集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屠宰加工企业,推进标准化审查、智能化管理、冷链化配送、品牌化经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提升屠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坚持绩效导向,保障财政投入与畜牧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以及畜禽良种、优质高产苜蓿、粮改饲等畜牧业发展支持项目。对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制扑杀和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工作给予补助,支持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公共洗消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乡镇兽医站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动物防疫水平。开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奖励。严格落实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政策,将畜牧业用地纳入各地国土空间规划予以统筹保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建设完善仓储保鲜物流体系。
        (二)创新金融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市场化、专业化等优势,加快投融资模式创新应用,为社会资本投资畜牧业开辟更多有效路径,探索更多典型模式。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符合规定的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和活体畜禽纳入可抵押品目录,适当延长畜禽养殖类项目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加快构建“中央支持保基本,地方支持保特色”的多层次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体系,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开展支持畜牧业融资业务创新试点。推进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等金融工具联动,积极推动与各大商品交易所对接,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开展保单质押贷款等政策,缓解养殖户贷款难问题。
        (三)加强示范引导。继续抓好畜禽养殖标准化、畜禽屠宰标准化、现代农业(畜牧业)示范园、无疫小区等示范创建活动,树立一批模范样本,带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总结完善饲料兽药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等分级管理办法,创新信用评价体系,落实“黑名单”列管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及时发现总结产业发展和工作推进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宣传推介,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良好环境。
        (四)强化安全生产。强化和落实畜牧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屠宰、饲料兽药生产等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项目验收等方面加强指导检查,督促畜牧从业者加强安全防范。
Copyright © 2010-2024 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RRZCMS鲁ICP备20017929号-1
主办: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承办:山东省畜牧经济研究会 技术支持:智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