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是山东省阳信县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阳信县借助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以提高市场风险抵抗能力为重要目标,按照“种养加一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抓龙头、强链条、促集群,打造出有“韧性”的肉牛产业,并为稳健发展养殖业探索出可行路径。2024年产业园总产值达574多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在产业园建设中,全县坚持完善链条提高产业‘韧性’,通过产业园项目实施,推动种养加结合,发展规模化经营,增强协同应对风险能力。”山东省阳信县委书记郑令健说。产业园以“粮改饲”试点为抓手,建成优质青贮饲草种植示范基地5万亩,以养殖小区建设为抓手,建成4个万头标准化养殖小区,112个养殖户1.8万头肉牛“退村进区”,推进肉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7%。同时,聚焦肉牛屠宰、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延链补链,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引进全自动吊宰生产线和智能分割线,年屠宰和牛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20万头和60万吨以上,建成智慧冷链物流园区,形成“饲草种植—犊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餐饮连锁—皮革制造—牛骨雕刻—牛副产品加工—有机肥还田—科创研发”绿色循环全链条。
一头牛通过加工环节精细分割,可分割成270多个品类、1600个部位,实现价值大幅提升。同时,再通过肉牛副产品加工制造等环节,普通肉牛每头牛的产值可由原来的2万多元增加到4万多元,而高品质黑牛产值可由原来的4万元左右提高到20万元左右。
以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全县坚持以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业“韧性”。一方面大力培育自主品系,与天津力牧共建畜牧种业实验室,运用遗传育种、胚胎工程技术开展高档肉牛品系培育,建设“阳信黑牛”选育扩繁体系,全力打造高端雪花牛肉供应基地,平均每头黑牛可产生A3级以上高品质牛肉100公斤,增值6万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制定复合肉生产标准以及优质牛肉生产技术规程、牛肉智慧养殖技术规范等22项标准,建成100家“互联网+透明工厂”。同时,通过打造区域品牌,鲜肉、肉制品及制式皮革等产品逐步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以产业园建设为支撑,全县坚持依靠科技增强产业“韧性”,厚积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如建成阳信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与山东省智慧畜牧等业务平台合作,实现“互联网+交易+信息+标准+品牌+溯源”六位一体全程服务。建成国内首个万头肉牛5G牧场,通过电子耳标和智能项圈实时监测、精准饲喂,实现肉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养殖成本同比降低10%。按照“一场(户)一码,一牛一标”原则,实施“肉牛政策性保险+电子耳标”试点,对肉牛养殖、屠宰检疫各环节信息进行快速收集、赋码管理,消除了牛肉供应链在肉牛屠宰环节的信息断层。
“在产业园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共富提高产业‘韧性’。”郑令健说。产业园首先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探索“养母繁犊”“七位一体”等金牧融合模式,开发“金牛贷”“银牛贷”特色贷款产品19款,带动全县银行支持肉牛产业贷款余额突破52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12万人从事肉牛相关产业。其次基于肉牛产业覆盖全县各族群众这一实际,着力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民族团结,实施“养牛联合体”发展模式,通过一方出钱一方出力、一方养牛一方运销,带动养殖户人均年收入提高到4.5万元。另外努力搭建跨区域协作“朋友圈”,依托产业园完善的冷链物流网络,帮助内蒙古科右中旗搭建起“繁育—交易—屠宰—加工—冷链”肉牛产业链条,让内蒙古牛肉通过阳信物流能在48小时内到达长三角、珠三角市场。引入祁连牦牛、西藏雪牛等特色品种丰富产业链条,累计收购青海藏牦牛、藏系羊80余万头(只),带动鲁青两地农牧民增收5500余万元。(常力强 祁倩倩)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