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堆满货,客户却不上门!”一位从事进口猪肉贸易十余年的经销商感叹,“以前港口货车排长队,现在一天接不到一个订单。”2025年10月,进口猪肉市场正经历一场“寒冬”。
数据显示,进口猪头肉均价跌至10600元/吨,月跌幅高达5.50%,成为跌幅最大的品类;前肘、肋排等主流产品价格同步下滑,而国产鲜猪肉价格已跌至17.7元/公斤左右,与进口冻肉价格形成“倒挂”。这意味着,消费者用同样的钱,能买到更新鲜的国产肉。
“以前进口肉比国产便宜15%,现在反而贵3%,客户当然选国产!”一位冷链企业负责人透露。国产猪肉价格持续探底,而进口肉因海运、关税等成本居高不下,价格劣势凸显。10月进口冻品成交量同比暴跌23%,港口库存较去年同期下降18%,市场陷入“有价无市”的僵局。
供需失衡是另一大痛点。国内第三季度生猪出栏量突破6亿头,屠宰企业库容率高达32%,国产冻肉库存积压严重。餐饮企业为控制成本,优先采购国产鲜肉;团餐和加工企业也将进口订单削减40%,仅维持刚需补货。
后市展望:旺季难救市,低价或成常态
11-12月本是猪肉消费旺季,南方腌腊、北方灌肠需求将带动销量增长。但业内人士分析,今年旺季反弹力度有限:
国产供应充足:国内生猪产能过剩,猪肉价格涨幅预计仅3%-5%;
消费偏好转变:消费者更青睐鲜肉,进口冻肉在口感上处于劣势;
替代品分流:禽肉均价仅8.5元/公斤,牛肉国产均价70元/公斤,健康饮食趋势下,禽肉消费显著上升。
卓创资讯预测,11-12月进口猪肉价格跌幅或收窄至3%-5%,但肋排、猪蹄等高价位产品仍将领跌,猪头、颈骨等低价副产品可能因加工企业囤货暂稳。
面对困局,进口商与下游企业正在积极求变:
调整品类结构:减少高价肋排进口,增加猪杂碎、猪皮等低值产品,对接卤味、速冻食品企业需求;
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将猪头肉加工为即食卤味,利润可提升30%;
强化国产替代:餐饮企业鲜肉采购比例已达65%,加工企业建立动态库存,在进口肉价跌破成本线时逢低补货。
结语:寒冬之后,静待春归
短期来看,进口猪肉市场的低迷仍将持续。但长期而言,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已开始下降,2026年供需有望重新平衡。行业阵痛期,正是企业优化供应链、挖掘新需求的关键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