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山东毛鸡价格半年内二度跌破3元/斤关口,行业深陷亏损泥潭,从业者纷纷自问“白羽鸡养殖还有春天吗?”。然而,短短一个多月后,市场画风突变。毛鸡价格最高飙升至3.7元/斤,鸡苗价格更是从1.5元/只暴涨至4.2元/只,涨幅高达180%。部分低价补栏的养殖户,单只鸡利润甚至超过2元,创下年内新高。这轮“火箭式”上涨,究竟是行业否极泰来的序曲,还是昙花一现的狂欢?
价格蹿升,全产业链扭亏为盈
自7月中下旬以来,白羽鸡产业链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价格上涨。作为行业风向标的益生股份和民和股份,其商品代鸡苗报价在近半个月内几乎“天天涨”,从7月初的1.5元/只,一路攀升至8月11日的4.2元/只。毛鸡价格同样不甘示弱,从7月初的“卖鸡求人”,到8月屠宰场“加价抢鸡”,山东地区毛鸡价格已涨至3.55-3.7元/斤。
下游分割品市场亦全线飘红。据禽报网监测,截至8月7日,短短一周内,翅中、凤爪等热门品类每吨价格累计上涨超过4000元,棒腿、鸡胸肉等产品也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价格的快速回暖,让全产业链从“失血”状态迅速转为“造血”。据上海钢联数据,截至8月5日,白羽肉鸡产业链各环节——种禽、商品鸡养殖、屠宰端均处于账面盈利状态。其中,商品鸡养殖端盈利最为可观,达到1.73元/只,部分前期拿到低价苗的养殖户利润更是突破2元/只,成为年内最赚钱的一批鸡。

供需多重利好共振,引爆本轮行情
这轮强劲的反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供需因素共振的结果。
供给端显著收缩是核心驱动力。 益生股份总裁林杰表示,前期行业长期亏损,已导致“去产能”现象发生,如“脱毛蛋”、提前淘汰种鸡等,直接影响后期的鸡苗供应。上海钢联分析师王欣宇也指出,6月鸡苗市场低迷,部分种禽厂抽毛蛋、毁苗,叠加全国大范围高温天气导致雏鸡存活率下降约15%,使得当前市场毛鸡出栏量出现明显缺口,屠宰厂不得不加价收购。行业数据显示,8月样本企业周度出苗量预计环比再降1.54%,供应紧张态势短期内难以缓解。
需求端回暖与进口扰动形成“助攻”。 一方面,随着全国高温天气缓解,养殖风险降低,加之8月补栏的鸡苗恰好在十一节前出栏,养殖户看好节日消费行情,补栏积极性高涨,进一步推高鸡苗需求。另一方面,开学季的备货需求也提振了市场。更重要的是,禽肉进口端的扰动为国内市场添了一把火。受巴西禽流感及贸易摩擦影响,我国鸡肉进口量减少,近期海关总署又撤销、暂停泰国多家禽企资质,导致国内依赖进口的翅中、鸡爪等产品价格暴涨,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涨价情绪。
后市展望:短期高位可期,长期压力犹存
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日子”,业界在欣喜之余,也保持着一份清醒。这轮由短期供需错配驱动的行情,能否演变为行业根本性的反转?
乐观者认为,产能去化效应将持续。 林杰指出,前期祖代种鸡进口量的减少已开始向下游传导,未来优势商品苗将更为稀缺。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祖代肉种鸡更新量同比下降36.72%,其影响将在未来7-14个月逐步显现,这为行业长期供给收缩提供了逻辑支撑。
然而,更多声音对中长期行情表示担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负责人直言,当前回暖只是短期供需落差所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王欣宇也持相似观点,她认为,短期内(8月)毛鸡价格因供应偏紧和开学备货将维持高位。但中长期看,随着9月后鸡苗供应量逐步递增,毛鸡出栏量随之增加,而终端消费需求若持续“不温不火”,屠宰环节在出货受阻和成本压力下,势必会下压收鸡成本,预计毛鸡价格重心将下移。(文馨)
来源:环球网